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资讯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知识

发布时间:2018-04-10 13:59:03

      埃博拉出血热你知道吗?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一、传染源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传染源。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

     2.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五、预防埃博拉出血热

  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1.近期尽量不要到非洲特别是西非发生过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国家旅游或出差。

  2.必须要到西非国家时,尽量不要接触当地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蝙蝠以及有

高热等症状的病人,不要带当地的动物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