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生活与健康】谨防“要命”的食肉菌

发布时间:2018-04-10 11:26:29

 

谨防“要命”的食肉菌


近日,广州一位七旬老人在处理螃蟹时,右手虎口不慎被蟹钳钳伤,导致伤口感染,三天内病情发展迅速,送医院抢救后,仍然不治身亡。经医生确诊,老人是被一类名为“食肉菌”的菌类所感染。

什么是食肉菌,感染途径有哪些,要如何预防呢?对此,浙江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郑华君副主任医师为我们做了详细解答。

 

食肉菌从何而来

郑华君副主任医师介绍,食肉菌不是指某一种细菌,而是一些对肌肉组织造成较强侵蚀性损伤的混合病菌,多存在于海产品中。虽然名为“食肉菌”,但它可不是真的会食肉,这类细菌通常利用伤口进入到人体内,侵蚀人们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造成皮肤和肌肉被“吞噬”的现象,常见的类型有A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目前,生态平衡破坏日益严重,生活方式改变导致人们感染食肉菌概率大大增加。

 

做好自我防护

在美国,每年因感染食肉菌死亡的人数约达1500人。那么,哪些人群容易受到感染?郑华君副主任医师指出,食肉菌感染人群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均有,发病年龄集中在38~44岁。在日常生活中,海产品刺伤是造成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渔民、厨师、家庭主妇等高危人群都需要引起重视。

另外,如果自身免疫力较差,营养不良,或是患有糖尿病、肝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也要尽量避免皮肤擦伤,往往这类人群感染后发病速度较快、病情较重。如果皮肤已经出现破口,患者要引起足够重视,持续观察身体发展状况。

在患者感染初期,伤口周围表皮会出现红肿的现象,但身体可能不会感到其他明显不适。这容易使患者警惕性下降,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如发热、虚弱、肌肉酸痛、呕吐、腹泻及脱水的情况,皮肤患处四周的红斑会迅速向周围散开,红斑慢慢从红色转变成黑色,伤口局部皮下组织出现水肿、出血、坏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休克,心、肺、肾等部位功能衰竭。因此,为避免悲剧事件发生,做好自我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处理虾蛄、螃蟹等常见海产品时,建议佩戴橡胶手套。避免未经包扎的伤口直接接触海水等。

 

碰到感染须及时就医

食肉菌侵蚀性非常强,繁衍速度快,数天至数周内就会使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症,严重者甚至会死亡,死亡率接近50%。据了解,目前约有75%的食肉菌患者在感染后,因没有及时就诊,最终发生令人唏嘘的惨剧。专家提醒,食肉菌感染,一定要尽早就医,切忌延误。

目前,早期采取的积极有效治疗手段是清创处理。郑华君副主任医师说。医生在清创处理时,会将伤口周边的坏死皮肤及皮下组织彻底清除,然后提取部分感染组织进行化验,在找到具体感染病菌类型后,使用对症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清创治疗可能需要反复进行。有效的清创治疗有利于患者被及时确诊,使其快速恢复。目前,较常使用的抗菌素药品有头孢类的抗菌素、红霉素、青霉素等。针对普通感染,青霉素为医生首选抗生素。

郑华君副主任医师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还可配合使用高压氧疗法,这不仅可以有效增强组织的抗感染能力,阻止坏死扩散,还降低食肉菌感染死亡率。另外, 次氯酸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它可以促进伤口修复和组织再生。在刚出现皮肤破口时,患者可以用0.01%的次氯酸溶液进行冲洗,不但能有效快速杀菌、消灭活毒素及超抗原的作用,还能促进伤口快速愈合且不留疤痕,对病人恢复起到重要作用。